然而,在17~19世紀的印度,人的生命真的一文不值。那時候,在印度的一些地區,喪偶的婦女會被要求自焚,甚至她的娘家人和親友會在周圍歡呼。這是怎麼回事?
這些自焚的婦女不是普通婦女,而是寡婦。寡婦自焚在17 和19 世紀成為印度一些地區的習俗。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叫【索奩】,也叫薩帝,是印度教婚姻幸福的女神的別名。相傳他的戀人師婆被他父親侮辱之後,索奩為了表示對父親的不滿,投身火海,後來轉世成了雪山神女,最終並與師婆再次團聚。
這段故事在印度教徒當中影響深遠,加上種種社會原因,演變出了寡婦自焚殉夫的習俗,以示對丈夫、對家族的忠貞。
夥伴們可以搜索一部印度電影《帕德瑪瓦蒂皇后》,講述著13世紀有位麥華國的王后貌美如花,美貌深深吸引了鄰國的一位君主,這位君主為了得到她,率兵攻打麥華國,最終成功佔領麥華國,國王在戰爭中死去。這位貌美的王后不願屈服鄰國君主,在城牆被破之時,她號召著整個國家的女人一起投身火海,為國王自焚殉節。
風俗就是風俗,一個活生生的大人物願意忍受自焚的考驗,原因當然沒有那麼簡單。
在農業社會,喪偶的婦女所擁有的生活條件往往很糟糕。在17 、18 世紀的印度,如果已婚女性的丈夫去世,那麼女人是不允許再婚的。丈夫死後,女人失去經濟來源,沒有依靠,只能在絕望中了度餘生。這種情況,連奴隸都不如。在絕望中,上帝為他們打開了一扇門。
婆羅門教認為,這些婦女如果以烈士的身份死去,將會擁有無窮無盡的財富和財富。神父會告訴寡婦,當他們在火中燃燒時,他們可以看到神靈展示的神奇景象,被燒死後,他們將獲得永恆的榮耀,他們的靈魂將獲得永生。在這樣的教條下,寡婦們都覺得自焚後能上天堂,能再次和丈夫團聚。於是,自焚一度被視為“身份的象徵”!
但是,並非所有寡婦都可以參與自焚,有兩類女子就不可以,一種是沒有徵得地方總督批准同意的婦女,因為當時法律禁止自殺行為;二是有身孕或者孩子的寡婦不能自焚,因為她必須要撫養孩子。
而那些要自焚殉夫的寡婦,在得到批准後,她和她的親友常常十分激動。人們會演奏音樂,遠親也會來到家中祝賀她,祝愿她在另一個世界能獲得重生、榮耀和好運。在自焚當天,寡婦會打扮成參加婚禮的樣子,向火葬台走去。周圍必然是人山人海,旁邊還有婆羅門會念誦一些經文來超度她的靈魂。人們如此熱衷於參與這件事情,並不是因為親情和友情,而常常是因為寡婦自焚是一件有利可圖的事情。
因為按照習俗,這些寡婦自焚化為灰燼後,佩戴的首飾將屬於信徒。而所謂的信徒就是圍觀的親友,親友在婦女化為灰燼後,可以從灰燼中搜刮財寶。
事實上,在索奩流行時,它就被視為一種陋習,印度統治者也嘗試了各種方式來呼籲和引導社會共同抵制這個陋習。
在穆沃爾帝國時期,國王要求官員推遲火葬寡婦,並教導寡婦放棄自殺。之後,政府還嘗試向參與自焚的婦女提供金錢和禮物,希望通過經濟上的援助能讓她們珍惜生命。歐洲列強入侵時,各國殖民政府也反對索奩。然而並未見成效。
1982年,一個組織發表了關於索奩的統計數據,稱從1985年到1924年的十年間,共有5997名寡婦被燒死或活埋,平均每年有600人。同年,孟加拉總督威廉班迪克正式提出法案禁止這一主張,周邊地區也作出回應。進入20世紀,文明的步伐加快,反對索奩的人數只增不減,一些黨派出台法規制止這種不良做法。寡婦自焚終於有了下降的趨勢。從1943年到1987年的44年間,只有30起被起訴或企圖自殺的案件。當然,也有一些女性選擇和丈夫一起離世。
有相關專家指出,雖然自焚殉夫事件越來越少,但是極少數女性患有精神疾病,也可能因嚴重喪親而導致人格解體處於瘋狂狀態,導致自焚事件再次發生。不過,這些女性在自焚前都沒有接受過心理檢查,因此這種說法並沒有說服力。事實上,經濟學的解釋更有說服力。實施索奩的婦女往往是沒有孩子或者老了,面臨著悲慘、孤獨且貧困的生活,加上失去丈夫這個唯一的支撐,生活和精神上的壓力直接將他們擊垮。
事實證明:一個國家如果不能進入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,婦女的尊嚴和安全將永遠得不到保障。由於農業對身體的要求較高,農業社會人們也很容易相信迷信。低科技農業社會的普遍存在,是印度婦女自焚埋葬和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。
在這方面,我認為我們中國樹立了很好的榜樣。這個不到100年前就實現現代化的國家,通過不懈努力,提高了整體生產力水平,為女性創造了豐富的就業機會,並給予她們應得的尊重和自由。
但進步的道路是無止境的。與發達國家相比,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我們希望這種令人作嘔的粗俗永遠不要再出現在我國。好了,今天的故事就到這裡。你知道還有哪些傳統習俗嗎?趕快評論留言分享吧!
留言列表